《奋斗》观后感

首先,我感到很抱歉,起了如此俗气的一个标题。
言归正传,花了2个星期终于把《奋斗》看完了,本来自己是不屑此类电视剧的,但电脑里有,如果不看直接删除,总有于心不忍的感觉,好在当时不知道“沉淀成本”的概念,既如此,便第一次在电脑里完整地看完一部电视剧,虽花了两个星期,但在某些细节会产生共鸣,有意思的台词也会让我觉得经典,现在的一些潦草的感受,不妨写下。
  《奋斗》里面的奋斗
确实,在电视剧中我看不见过多的“奋斗”,我看见的是一群年轻人贫嘴,一个比一个嚣张;年轻的理想主义者,追逐爱情、追逐奋斗,为奋斗而斗;男人和女人,分久必合合久必分,老爸厉害,儿子不屑,觉得自己总会超越他们陈旧的观念,最终,铅华洗尽,安心守候那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情。
可能艺术就是这样,镜头不能过多集中在他们如何“奋斗”上,可以将更多的镜头放在有典型意思的事件上,比如如何分手如何牵手如何心碎,心碎乌托邦。

最假的角色
  
起初《奋斗》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米莱,可后来,越来越,我觉得这个角色太假;编剧虚构了一个影子,欺骗如一开始似我者,以为天下真有这样无私、执着倔强可爱的人物,而有的地方却是自相矛盾的,就像有人评论《越狱》一样:角色一个比一个牛逼,观众都是傻逼。
一会儿米莱说“要大休,死后有的是机会”,一会儿“我想你每个月拿2000块钱,和朋友去小餐馆,AA制;买车还是奇瑞分期付款的那种”,一会儿,随随便便几千万,去美国,“还是想起你,我要回国”,而后经常去一家酒吧,一个人,没完没了,《左边》。
天下真有米莱,真有米莱的天下?米莱的一切都是假的,编剧特意突出她这样一个富家女的身份,再肆无忌惮的改造,平易、痴情、认真、通情达理、幽默,一切因此近乎不真实,生活中根本没有米莱。

男人和女人
最后不得不让我得出这样的结论,他们奋斗的结果是找到自己的另一半,陆涛之于夏琳、向南之于杨晓芸、华子之于春晓,而且除此之外,一切都无所谓了。
比一个人深沉:“我终于发现我最想要的”“我终于知道最重要的”——感情。因此,毕业典礼那天,在课堂上对老师说的——“我们要去奋斗”——便成了一句空谈,要去奋斗,其实只是为了找到一段感情?难怪有人说,此剧更准确的定位是都市言情剧。
以前王文山上托福时说,男人啊这辈子混啊只为个女人啊——要么为了一个更好的女人要么让现在这个女人过得更好——看来,他们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。
而且让我更奇怪的是——天下就这些男人和女人么——关系十分混乱,偏偏华子对晓芸有好感,猪头就喜欢上露露,夏琳正好是米莱最好的朋友,最终让华子一见钟情的还是米莱服装学院的同学。我也知道这样这样钻牛角尖确实无聊,我们应该坚信:没有无聊,只有更无聊。
生意人
徐志森一本正经的样子让我感觉的更多是好笑。首先是他的口气,我想他跟陆涛的老妈子以及陆亚迅是一个大学的,徐回国后怎么就那副德行:严肃,一副刻不容缓的样子,口音也是海归流行的广东腔;第二次见陆涛让之做个某个无聊的节目,开头我觉得挺有道理的,后来一天比一天觉得恶心。可能自己不是商业的人才,但我觉得做作是最大的罪恶,然而总之徐志森是得到惩罚了,晚景凄凉,还有前列腺癌,只得无奈回国找一个很不以他为然的儿子,也算报应。
当然,徐志森教育陆涛的刹车理论、小巷思维,确实有它们的实际意义,要看具体情况而定,如果一味将这样的真理用到生活的每个角落,就不好玩了。
其次米立熊方伯伯也是生意人,徐志森所谓陆涛将“在此事上充分体验到世态炎凉”确属肺腑之言,本来商场如战场,无可厚非,不过以米方能混到这样的地步,也属天才。

朋友义气,Loft
我觉得里面的角色都很哥们,讲义气,在一起无话不谈,之间的谈话可将一切都贫嘴地那么自然,的确豪迈。朋友之间应当如此,若经济情况允许,不妨几个要好的哥们一起也租个大工厂,建Loft,有台球室篮球场,酒吧,下班之后一起玩玩桌球,胡扯一通,午夜回自己小窝,明早正常工作,日复一日年复一年,岂有心碎之理?
在猪头抢了露露之后,有个煽情的镜头:雨中,华子追上等了好几天心碎离去的猪头,他们在雨中,华子说“兄弟友情第一,女人是女人”,猪头——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——激动、颤抖的声音——“是的,华子——友谊第一”,果真友谊第一,猪头你犯得着么。

大学与社会
除了陆涛与夏琳,其余从事的工作好像都与大学所学无关,其实夏琳一开始也是这样,只是当一个明星的经纪人,似乎与时装模特的样子不相称。
何必苛求,大抵表演都是这样,做的有模有样,只要有模有样,时尚摩登,冒充一下,让你觉得小资、有情调、人模狗样——便无所不可了!
华子从一开始的倒卖旧车到买盗版图书,再开发廊蛋糕店以致最后一锤定音的泰国餐馆,我觉得他高中毕业或初中毕业就能干了。至于高强不明不白的死,我觉得也是合情合理,因为再平添这样一个角色,编剧确实再难把握了。
   理想主义者
  
片中有两个理想主义者,青年的陆涛,老年的陆亚迅。
在一次公司讨论会上,某位不识相的要员提出田园牧歌的销售问题,这不得不激怒陆涛——这位青年理想主义者——“我再重申一遍——我们建造的是一个人住的地方——不是为了炒房者或投机者——我要把它做成我们城市的一个新地标——这是我的理想”。无疑,陆涛的理想是由别人买单的,傻冒商人如米立熊方伯伯者亏损2亿也在情理之中。
陆亚迅是公务员的榜样,如果每个人都能像他,社会该多么美好,可惜他和米莱一样假。

乱七八糟.配乐
电视剧的情节对于我是熟悉而又陌生的,记得片中的几首插曲还是熟悉的,其中有法语歌《离别的火车》,英文歌《Another
Day In Paradaise》(貌似),还有王菲的《暗涌》以及郑智化的《水手》。遥想片中人,也是听着这样的音乐而具有“普遍意义”,我们每个人的“普遍意义”又在哪里呢?
Bookmark the permalink.

About Xiaomin

“Real generosity towards the future lies in giving all to the present.” ― Albert Camus

7 Responses to 《奋斗》观后感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